本书是由王国刚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货币供应机制与未来通货膨胀风险研究的结题报告。该项目在下达以后,课题组按照课题申请计划和项目立项通知书的内容要求,认真展开了课题的研究工作,在两年左右的时间内,课题组先后召开了6次课题组研究会,对本课题所涉及的研究范围、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难点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就本课题中涉及的重点问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举行了5次公开研讨会。
1、我国划分货币层次的标准是目前我国划分货币层次的标准是流动性。现阶段,我国按流动性不同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划分货币层次是以流动性为依据,划分不同口径的货币量。讨论货币层次的问题,首先必须弄明白的是货币的范围。在很多国家的货币统计指标中,货币的范畴不仅囊括了流通中的纸币和辅币,并且包括银行存款,甚至包括有价证券和电子货币等。一般情况下,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与货币定义颇为相似但又被排除在货币定义之外,均称为准货币,而通货又只是货币的一部分。
2、货币分层的货币分层简介货币层次的划分不是从来都有的,部分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才划分货币层次。而划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便于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而且在划分的标准的问题上,各国经济学者都有不同的见解和说法。要讨论货币层次的问题,首先必须弄明白的是货币的范围。在很多国家的货币统计指标中,货币的范畴不仅囊括了流通中的纸币和辅币,并且包括银行存款,甚至包括有价证券和电子货币等。
3、货币层次划分【货币层次划分】以金融性资产的流动性为标准,将货币流通量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转化为现金而不受损失或少受损失的能力,即变为现实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能力,流动性程度不同的货币在流通中转手的次数不同,形成的购买力不同,从而对商品流通和其他各种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就不相同。在现代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流通范围不断扩展,流通中货币形式多样化,除现金和银行存款外,定期存款、国家公债、大额存单、人寿保险单等也被广泛认为具有货币性质。